在《亞博匯》的三月號中,我們剖析過橫濱在追逐其IR(綜合度假村)夢時需要克服的各種困難。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更深入地討論其中一件該市在逐夢過程中所面對的最大難題——正式確認山下碼頭為該市的心儀地點。
日本各地的地方政府如果想得到該國中央政府的首肯,把當地列為發展綜合度假村(IR)的候選地點的話,就必須先符合在《綜合度假村發展法》之中所載的多項條件。而其中橫濱一直無法滿足的一項,就是定出一個發展IR的確實位置。

橫濱的預定候選地點就是山下碼頭。至少該市的說法正是如此。該碼頭的相關填海計劃於1953年開始,並在1963年完成,用以應付國際貿易。作為橫濱港的主要碼頭,山下碼頭一直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支持著該區在1955至1965年間的高速增長。無數的店舖小屋和倉庫都棲身於那個充滿歷史的區域之中。到了近年,包括本牧碼頭在內其他擁有實際貨運功能的碼頭應運而生,並且分擔了主要碼頭的工作。
山下碼頭現時有24個倉庫及大量公司在那裏經營著。橫濱市正與那些公司商討,希望它們遷離碼頭,雖然理論上IR並非該市要求企業離開碼頭的原因。在2014年,一個碼頭及港口計劃被公佈,希望把山下碼頭及其大量日漸老舊的設施從貨運改成都市用地。那時,關於IR的國家級計劃仍未出現。
另外,直至目前為止,橫濱港都是以出口活動為主,但亦已逐漸轉變成進口,因此該市計劃擴充倉庫的儲存空間。亦即是說,山下碼頭的重新發展無論有沒有IR競逐這件事都遲早會開始。
一名橫濱港口及碼頭局(Ports and Harbours Bureau)的發言人向《亞博匯》表示:「在24個被要求離開的佔用機構中,12個已經就此事達成協議。」
它們有一些其實已經離開該碼頭,但那些未有達成協議者的身份就沒有被公佈,可是一般相信它們都是反對IR、特別是反對賭場的公司,以及那些屬於大力反對娛樂場發展的團體的企業。
橫濱已經撥出約460億日元(4.22億美元)的預算,用於賠償那些願意離開碼頭的公司。當《亞博匯》向當局詢問這筆款項是否足夠時,發言人就解釋道:「該款項基本上是基於全國的賠償標準計算出來的。作為一個公共工程,我們不能就賠償價錢進行商討或者增加賠償額以鼓勵對方合作。」
因此,現時碼頭土地的擁有權歸屬就變成整個過程的重點所在。山下碼頭超過九成的土地都由橫濱市所有,而中央政府就擁有餘下不足一成的土地的大部分。只有很少土地是在私人手中。
這些公有土地的租約一般分為兩種。第一種租約基於《港口設施法令》所繕立,並須每年續簽。但另一種就是一般租賃協議,很多都是為期30年。大部分不願遷離的公司,當然就是後者。當局補充:「對搬遷的損失進行賠償的背後理念,就是要以金錢賠償使用土地的權利的價值。日本在歷史上都是於土地租賃方面更偏向承租人。」
當涉及公共工程時,另一種可行方法就是徵收土地。根據日本憲法第三章第二十九條,「私有土地(如在適當賠償後)可收歸公用,」中央及地方公共團體都可以通過既定程序強行收購土地。
這種程序可用於道路及水道的工程。可是,當局的發言人亦解釋:「山下碼頭的再發展計劃是可以徵收土地的,但該計劃的迫切程度並非那麼高。」
「由於搬遷的事宜早在2014年開始,那些涉事的人都明白,該發展計劃無論有沒有競逐IR都快將開展。我認為他們都是在找一個為自己公司最有利的時機。當然,有些希望留得越久越好。可是,那就會令到橫濱市需要改動其未來可能興建的IR的開幕時間表。同時,中央政府也未有制定一個必須遵照的開業時間表,因此從兩方面而言都非常難說。」
這對於橫濱而言實在是一個難題。該發言人補充:「競逐IR需要當地人的同意,因此我們希望那些公司在搬遷前都完全理解及接受該重新發展的計劃。(所以)我們相信提供一個完整的解釋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