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Z世代(1995-2010年出生)逐漸成為消費主力,IP(知識產權)經濟在內地迅速崛起。澳門政府也緊抓這股熱潮,陸續引入多個品牌IP,希望藉此推動旅遊業發展。然而,這一策略的成效如何?
IP經濟」即知識產權經濟的簡稱,是一種通過授權、改編、衍生等方式,將文學、動漫、影音、遊戲等原創內容轉化為商品或服務的經濟模式,從而實現商業價值在全球品牌中,迪士尼是最知名的例子之一,其IP授權業務在2024年就創造了高達37.8億美元的收入。
內地IP品牌的崛起
疫情過後,中國內地的原創IP品牌發展迅猛,Z世代對IP產品的消費甚至成為主流模式。根據《2025年中國授權產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中國IP品牌授權商品的零售總額已達到1,551億元人民幣。
內地IP品牌的巨大潛力也吸引了澳門博彩企業的關注。例如,內地3A級遊戲《黑神話:悟空》的成功引發熱潮,美高梅中國更引入了該遊戲的交響音樂會,成為本地藝術界的熱門話題。
IP經濟被政府視為「解藥」?
澳門政府將IP經濟視為提振社區經濟的潛在對策。今年初,政府在北區舉辦「Sanrio characters夢幻花園」活動,利用日本著名卡通品牌Sanrio與社區資源結合,吸引市民及旅客深入街區消費,試圖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
此外,近期政府與內地知名潮玩品牌POP MART合作,推出「與POP MART漫遊澳門」大型項目,預算800萬澳門元,於四個社區設置全球流行的Labubu裝飾,希望借助IP吸引人流。
為了應對衛星賭場退場的挑戰,政府更計劃在新口岸引入「IP裝置」,以改善當地的營商環境並吸引更多訪客。
澳門IP經濟的挑戰與質疑
雖然澳門成功引入了一些國際知名IP,但其成效卻飽受質疑。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在接受訪問時直言,澳門引入的IP規模有限,旅客多數僅停留「打卡」階段,並未能實質帶動社區經濟發展。
「政府在推動該政策時未有把如何加強社區商戶和團體的合作納入考量,例如開放IP授權,可以讓附近的商戶實際聯動起來才會更易有效果。」
新口岸的商戶亦對IP品牌的引入持保留態度。有商戶直言:「IP裝置不能當飯吃」,認為僅靠裝飾難以改善經濟情況。
澳門雖然成功為本地社區引入了一些國際知名IP,但與內地IP經濟的發展模式不同,澳門的國際IP品牌更多以
「展品」形式出現,主要依靠裝飾品吸引人流,而非著重於銷售IP相關產品。此外,政府引入的IP多以短期展覽為主,難以產生長期影響或創造獨特價值。
這種模式導致本地商戶無法充分利用IP品牌提升業績,品牌與商戶的合作缺乏緊密聯繫,IP價值也未能真正融入澳門的社區經濟。
與內地通過原創IP帶動銷售的模式相比,澳門缺乏原創IP品牌的支撐,僅靠引入國際品牌難以與社區形成深層次的聯繫,品牌背後的故事也很難與本地文化產生共鳴。
澳門的IP經濟雖仍未達到預期成效,但其發展潛力不容忽視。若能加強本地原創IP的培育,提供更多支持IP項目的政策,並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澳門有望進一步推動IP經濟發展,助力經濟多元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