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澳門娛樂業規模持續擴張,當地博彩經營商將會引入數碼流行歌手及虛擬表演者,以應對市場對娛樂內容的旺盛需求。
曾任金沙中國及濱海灣金沙區域副總裁的David Baxley,近期在馬尼拉舉行的IAG EXPO專題討論環節中指出,娛樂業已逐漸成為吸引高質客流的動力,但每周確保各場有充足演出,仍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他認為,澳門博彩經營商將會借助虛擬表演者來解決這一問題。
「對業界來說,虛擬演藝是最具潛力的趨勢,」Baxley解釋道,「現實是,像張學友、Bruno Mars等頂級藝人數量有限,根本無法填滿所有場館的演出需求。如今全球各地新興演出市場不斷湧現,都在爭奪同一批頂級藝人——這是不能實現。但大眾對娛樂的需求始終存在,虛擬表演者正能解決這問題的方向。」他補充,團隊目前已在關注這一領域,「傳統上這類項目需要數年時間開發,但現在開發周期正大幅縮短。」
事實上,演唱會近年對澳門客流與收入的拉動效應顯著。例如今年6月,韓國巨星權志龍(G-Dragon)在澳門銀河綜藝館開唱時,銀河度假城當日客流量更創下新高。
Baxley指出,虛擬表演者可彌補頂級真人藝人的可行性,這點已被倫敦「ABBA Voyage」虛擬駐場演唱會證實可行。該演出在倫敦一座專門搭建的劇院中進行,以虛擬形象還原了瑞典流行樂隊ABBA 1979年的舞台模樣;自2022年開演以來,門票銷售額據信已超過2.5億英鎊(約3.4億美元)。另有消息稱,業界正籌備「米高積遜虛擬演唱會」等類似項目。
「我確信虛擬表演者領域將迎來更多突破,」Baxley續指,「有時復活特定藝人(如米高積遜)的虛擬形象可能引發爭議,但大眾遲早都會接受這種形式。此外,第二類虛擬藝人是由人工智能打造的全數碼流行歌手——他們有自己的粉絲群、個人生活設定,甚至會有『緋聞傳聞』話題。」
他認為:「年輕一代對『非真人流行歌手』接受度極高。也許二十年後,人們回顧現在會覺得感慨:『原來你們當時還能看到真人演出?』這種想法在當時可能會顯得老派。況且,『ABBA Voyage』採用的好萊塢級特效技術已相當成熟,幾乎很難分辨虛擬演出與真人演出的差異。」
疫後娛樂業爆發帶來兩難:頂級藝人短缺及成本高企
Baxley表示,疫後澳門藉銀河綜藝館、翻新後的威尼斯人綜藝館等新場館投入運營,已成為區域性娛樂樞紐——2025年演出場次較2019年增長兩倍,但這也帶來新的兩難困境。
一方面能「帶動全城效應」的頂級藝人數量有限,尤其是符合博彩目標的客群(中高端玩家)偏好的藝人;另一方面,引進藝人或大型體育賽事的成本極高,例如即將在威尼斯人舉行的NBA季前賽、銀河度假城宣布引進的UFC格鬥賽事等。
「澳門要與全球所有城市競爭,中東等地區更有雄厚資金支持,」Baxley解釋,「對藝人而言,選擇來澳門演出意味著放棄阿布扎比等高報酬市場,存在一定機會成本。當然,總體而言這對澳門是利好——當全球頂級體育IP落戶澳門,標誌著城市地位提升。」
銀河高管:娛樂布局需着眼未來 平衡年輕客與核心玩家
澳門銀河娛樂款客事務執行副總裁Roger Lienhard強調,博彩商在規劃娛樂項目時,必須兼顧長遠發展。「2023年來銀河綜藝館看BLACKPINK(韓國女子組合)的年輕觀眾,五年後可能成為我們的核心客戶。這些首次接觸澳門的年輕人,五年後或許有經濟能力參與博彩,因此規劃娛樂演出時必須考慮未來市場。」
Baxley對此補充,吸引青少年的演出對博彩業也有間接利好因素:「這類演出能帶動家長到訪,為澳門帶來正面曝光。雖然分析師與股東希望引進吸引45至75歲華語的藝人,但我的目標是找到平衡點——既能契合核心玩家偏好、又受年輕一代歡迎的藝人,從而拓展中間客群。這目標並不容易達到,但目前已有進展,未來還會有更多動作。」
他同時提及香港帶來的競爭壓力:「香港啟德體育館近期投入使用,成為藝人爭相登陸的場地。這座世界級場館能容納4萬觀眾,而我們的場館通常只能容納1萬至1.5萬人——不少原本會來澳門的玩家偏好的藝人,現在轉向選擇在啟德開唱。這是另一大挑戰,且我認為澳門最終必然會興建一座能與啟德體育館抗衡的大型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