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參與新冠疫苗研究的科學家們概述了他們工作的主要發現,他們認為該疫苗在不久的將來進行大規模生產在是可行的。
《亞博匯》曾於早前報道,來自澳科大的團隊與與內地及香港的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包含S-RBD殘基319—545的重組疫苗可在單劑後7天或14天之初,在免疫的小鼠,兔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中誘導有效的功能抗體應答。
實驗動物產生的免疫血清成功阻斷了受體結合域RBD與宿主細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 (ACE2)的結合,中和了新冠病毒並完全防止新冠病毒感染。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於7月29日上週三發表在英國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
該論文的主要通信作者、 澳科大醫學院教授張康在一份新聞稿中進一步闡述了他們的工作,他表示:「該研發理念就是用S蛋白最小的部分去生產最有效且最小副作用的新冠疫苗,避免抗體依賴性增強的副作用影響。」
「這次研究證明以重組RBD區域疫苗可以最有效地誘發機體的免疫中和反應,且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另外,該重組RBD使用的生物技術方法具有很高的成熟度和可行性,將有潛力短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為全球抗擊新冠疫情提供根本性解決方案,令人十分振奮與期待。」
香港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醫生表示,用於製造重組RBD疫苗的生物技術方法已經成熟且可行,可用於大規模疫苗生產,有望為抗擊新冠肺炎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這種疫苗是「對抗全球大流行的最佳疫苗選擇之一。」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則表示,下一步將是啟動人體試驗,明確目標為大規模生產。
他稱:「為了進一步發展,疫苗的有效性需要在即將開始的人體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和驗證。」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COVID-19疫苗取得了這一突破。我們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將來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