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橫琴仍在努力發揮其作為商業中心的潛力,並與鄰近的澳門充分融合。《亞博匯》探討了橫琴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必須採取的措施,以確保橫琴能夠蓬勃發展。
被譽為澳門「後花園」的橫琴島,自2021年9月成立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來,迎來高速發展。然而經過三年半的建設,合作區的發展潛力與現存問題引發各界討論。
要理解合作區的特殊性,須先釐清其獨特管理制度。該區域採用「一線」「二線」雙重管理模式:澳門與橫琴之間的「一線」側重人員流動監管,貨物則相對自由流通;橫琴與珠海之間的
「二線」則以貨物管控為主,人員往來不受限制。這種創新型管理模式由粵澳兩地政府依照「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原則共同運作,旨在實現制度突破。
中央政府為合作區提供稅收優惠、跨境金融便利化、多領域創新合作等政策支持,戰略定位聚焦「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重點培育四大產業:科技研發與高端製造、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及中醫藥。
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去年推出澳門居民與內地旅遊團多次往返簽證措施後,2024年橫琴口岸出入境客流達2,280萬人次,車流量突破240萬輛次,同比分別增長36%與24%。

人流增長帶動投資熱潮,澳門承批公司也加速布局。
例如,澳娛綜合斥資5.94億港元收購毗鄰橫琴的九層辦公大樓改建成三星級酒店,摩根士丹利分析認為此舉可緩解澳門酒店供應短缺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澳門代表更關注合作區法律體系等深層次議題。
現行法律框架存在顯著挑戰,儘管實施特殊邊境管理,合作區仍沿用內地法律體系。澳門企業需適應跨境稅收、金融監管等制度差異,跨境匯款效率問題尤為突出。雖有2023年「橫琴金融30條」提升交易便利性,但內地與澳門銀行間資金流轉障礙仍未完全消除。

人口結構問題制約發展,橫琴面積雖為澳門2.5倍(達1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卻嚴重不足。儘管推出澳門青年就業補貼(每月4,000元人民幣)等優惠,截至2024年7月,在橫琴居住的澳門居民僅1.5萬人,就業人數約5,000人。澳門本地人口基數小且面臨就業市場壓力,短期內難以輸送充足人才。
產業競爭加劇發展挑戰,澳門品牌除手信、博彩業外,在中醫藥、文創等領域缺乏市場競爭力。合作區既要應對珠海、廣州等周邊城市的同質化競爭,又需突破跨境制度壁壘。
展望未來,橫琴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強化政策執行力,並推動產業升級,以實現澳門與橫琴合作的真正雙贏局面。同時,澳門企業應在保持博彩業競爭力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高新技術和文化創意等新興領域,以便在橫琴這一平台上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