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被喻為是現今社會交通出行最為便捷的方法之一,然而,在澳門卻從未起步。《亞博匯》進一步討論澳門「網約車」難在哪裏?
2015年,全球交通網路公司Uber曾嘗試打開澳門市場,但迎來的卻不是「歡迎光臨」,反而是諸多阻攔。短短600天的營運期內,Uber司機累計被罰款千萬澳門元。最終,Uber不勝負荷,在2017年暫停澳門服務。
時間來到2023年,「網約車」再次成為話題。去年10月,立法會議員林宇滔曾就「網約車」是否應要推行,向政府提出質詢。
但政府的態度一如既往的「否定」,完全否定「網約車」的可行性。政府官員在當時指出,「政府已對此研究,需要修改很多法律才可實現」。
「特區政府重申,不能放縱任何車成為出租車,需要對旅客及居民的安全負責。」
法律的複雜性及人民的安全,變成了特區政府否定「網約車」合法化的答案,但這些問題放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內地,卻早早已經不是問題。
內地政府在2016年率先將「網約車」合法化,並且實行嚴格的規管制度,所有司機的資料、行車時的路線需要與網絡連接以進行實時監管,如果司機在駕駛途中偏離了航線或出現不合理的停靠時間,系統將自動報警。
自內地「網約車」合法後,內地市面的「黑車」基本上完全消失,內地市民及旅客的出行受到更好的保障,更不需要再擔心遇上濫收車資、拒載等問題。發展至今,「網約車」已經成為了內地主要的出行工具,而且更衍生出一系列與之有關的產業及配套商品,亦同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業問題。
從結果論來看,「網約車」的確令內地市民或旅客更感到方便及安全。
澳門作為國際旅遊休閒城市,何解政府卻一直堅決否定了「網約車」的合法性?連一個公開討論的機會都沒有呢?
從現況來看,或許當局認為澳門已經有「澳門電召的士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不需再要有「網約車」。
但不論站在市民或旅客的角度看,「電召的士」卻與坊間泛指的「網約車」完全不同,因為其規管方式與其他的士(黑的)相似,車輛外型、種類、數量及車資都受到政府嚴格控制,現時有300輛車可供預約。
與澳門其他的士一樣,「電召的士」都有着車輛不足、服務態度不佳等問題,使得它一直為人詬病。
更甚的是,「電召的士」的預約電話只有澳門、內地及香港,並不開放其他地區的手機號碼。換言之,外國旅客來到澳門想使用「電召的士」幾乎沒有可能。
如今,疫後的旅遊趨勢已經大有不同,更多到訪澳門的旅客偏向家庭客及個人遊,他們追求更精細及有深度的旅遊體驗,交通出行無疑會嚴重影響這些旅客對澳門的旅遊觀感,影響澳門在國際上的旅遊「品牌」。
澳門特區政府一直朝着智慧城市的路途發展,而澳門近年的電子支付、數字化科技發展確實得到一定的提升,這無疑是為「網約車」合法創造了更大的條件。或許,本澳社會應是時候將「網約車」重新放到枱上進行討論,進行較廣泛及深入的探討,共同尋求辦法突破所謂的「法律」難關。